万博旗下平台-从去中国化到去中国吧!德国核心制造业往中国转移,这意味着什么

新闻动态 /

你的位置:万博旗下平台 > 新闻动态 > 从去中国化到去中国吧!德国核心制造业往中国转移,这意味着什么
从去中国化到去中国吧!德国核心制造业往中国转移,这意味着什么
发布日期:2025-02-05 12:53    点击次数:53

最近,德国那些曾经让人肃然起敬的制造业巨头,突然开始扎堆往中国跑了。这边德国政府还在高喊着“减少对中国依赖”,那边巴斯夫却直接砸下了100亿欧元,在广东湛江搞起了超级工厂,其他企业像空客也没闲着,频频来中国找合作。与此欧洲这几年被能源危机折腾得够呛,工业能力一落千丈,很多工厂都快开不下去了。更有意思的是,中国的资源大省靠着煤价上涨,居然成了财政收入的赢家。这一系列操作背后,到底发生了什么?

【事件经过】

先从德国说起吧。本来,德国的制造业是欧洲的顶梁柱,尤其是化工、机械这些领域,简直就是欧洲的骄傲。但这几年,德国的日子可不好过。疫情一来,全球供应链乱成一锅粥,德国的工业生产直接卡壳了。紧接着,俄乌冲突又爆发了,能源危机彻底炸了锅。法国的电价居然暴涨了四倍!德国也好不到哪去,能源成本蹭蹭往上窜。那些依赖高能耗生产的化工厂、钢铁厂,面对这天价的电费和原料成本,简直是日子没法过了。很多工厂干脆直接减产,甚至彻底关门。

德国政府也不是没做点啥。他们大喊着要“去中国化”,意思就是别老依赖中国市场和供应链了,试着把产业链搬回欧洲,或者转移到其他地区,比如东南亚。但怎么说呢?理想很丰满,现实很骨感。因为欧洲的工业基础是真的在下滑,很多时候,根本找不到靠谱的替代方案。

就在这个节骨眼上,德国化工巨头巴斯夫的操作让人有点意外。他们非但没听德国政府的话减少对中国的依赖,反而一头扎进中国市场,决定投资100亿欧元,在广东湛江建一个超级工厂。这可不是个小数目啊!巴斯夫说得很直白:中国市场稳定,产业链完整,而且还能保证长期发展。说白了,就是欧洲的生产成本太高,干不下去了,而中国这里机会满满。

巴斯夫的选择并不是个例。像空客这样的企业,这几年也频繁来中国,找项目合作。为什么?因为欧洲的很多市场需求,已经没法靠自己生产来满足了。再加上中国的制造业有稳定的产能和相对低廉的成本,他们当然更愿意跟中国合作。

而欧洲的这些问题,还真给中国的制造业打开了一扇大门。你想想,欧洲那些工厂不开了,市场又还是需要货,那这些订单能去哪?当然是中国!从水泥、陶瓷、化肥这些传统工业产品,到汽车、电子设备、高端机器人这些尖端领域,中国的制造业几乎无所不能。特别是新能源领域,比如光伏,中国的出口优势已经是全球闻名了,这下更是如虎添翼。

说完这些工业巨头,再来说说中国的资源大省。这两年,能源危机让煤炭的价格一飞冲天,山西、内蒙、陕西、新疆这些地方简直赚翻了。尤其是内蒙古鄂尔多斯、陕西榆林、山西吕梁这几个“煤都”,财政收入的增速都快让人不敢相信了——79%、97%、81%,看到这些数字,真的让人咂舌。

这些地方为什么能赚这么多?说白了,还是靠山吃山。能源危机让全球对煤炭的需求暴增,而中国这些资源大省手里正好有的是煤。而且不光地方政府赚得盆满钵满,连那些煤炭企业的利润也爆了。像中国神华这样的企业,上半年净利润直接飙到411亿,股价更是创了阶段新高。

除了赚钱,这些地方的经济也被带活了。企业效益好了,就业机会自然也多了。尤其是在当前经济形势下,很多人发现,去煤炭、石油这些资源型企业工作,可能比当老师或者考公务员收入还要高。

最后再说说欧洲的能源问题。欧洲本来是想大力发展新能源,结果俄乌冲突一爆发,天然气供应被掐,电价飞涨,新能源转型的计划就被打乱了。不得已,他们只能重新依赖传统能源,比如煤炭和石油。这件事也给中国提了个醒:能源转型虽然重要,但传统能源的兜底作用不能忽视。

中国的能源需求一直在增长,比如2024年8月,全社会用电量同比增长了10.7%。中国的策略一直是“两条腿走路”:一边大力发展新能源,比如风能、太阳能这些;另一边也没放弃传统能源,确保手里有足够的煤炭、石油储备,电力供应稳定。

中国的目标可不仅仅是自保,还要在国际能源市场上吃得开。比如跟其他国家合作,搞能源开发、技术交流、贸易往来,这些都是为了让中国在全球能源领域有更多的话语权。

欧洲的能源危机和工业衰退,虽然让他们吃了不少苦头,但对中国却是难得的机会。无论是制造业承接欧洲的订单,还是资源型企业抓住能源需求暴涨的红利,中国都在稳步前进。

这事儿一出,网友们的评论比新闻本身还热闹。大家的脑洞简直比欧洲的工业衰退还大,吐槽起来也是各有各的风格。有的骂、有的夸,还有的直接开玩笑,热闹得跟过年似的。咱就来看看大家怎么说的吧。

有网友直接开怼德国:“德国政府嘴上喊着‘去中国化’,结果企业一个个往中国跑,这不就自己打自己脸吗?说得比唱得好听,还不是离不开中国市场!”这话一出来,评论区一片“哈哈哈”,有人补刀:“德国:嘴硬可以,钱更重要嘛!”

还有人把巴斯夫的操作成一句话:“钱在哪儿,家就在哪儿。”这句话看着简单,确实挺有道理。毕竟谁会跟钱过不去呢?特别是在欧洲工业快凉透的时候,巴斯夫跑来中国建厂,简直就是“抱紧大腿”的典范。

也有人替欧洲企业喊冤:“没办法啊,欧洲现在电贵得离谱,开工等于亏钱,谁顶得住?不来中国还能去哪儿?总不能在家喝西北风吧。”这一条评论下面还有人附和:“德国工人:老板别搬啊!老板:那你给电费?”

更有网友开始调侃欧洲的能源危机:“欧洲这波操作太秀了,新能源是搞得挺嗨,结果天然气一断,直接‘新能源没了,传统能源也没了’。这不是自断双臂吗?”还有人补充:“这就叫‘理想很丰满,现实很骨感’。欧洲估计肠子都悔青了吧。”

说到能源问题,有人提到了中国的资源大省:“你看人家山西、内蒙这些地方,靠煤炭直接赚翻了,财政收入涨得比股票还猛。这要是没煤,咱们不也得被能源危机摁在地上摩擦?”还有人开玩笑:“榆林、鄂尔多斯这些地方的煤老板们估计笑得合不拢嘴了吧,‘谢谢欧洲,发了我们的财’!”

而对于中国制造业承接欧洲订单这事儿,有不少人表示自豪:“这就是中国制造的底气啊!完整的产业链加上稳定的生产能力,哪个国家能比?”还有网友特别乐观:“欧洲的制造业倒下去了,中国的制造业站起来了,完美接盘,双赢啊!”

也有人泼冷水:“别高兴得太早了,咱们得做好长期竞争的准备。欧洲虽然现在工业不行了,但它要是缓过劲儿来,搞不好还得跟咱们抢市场。”底下马上有人怼回去:“那咱们就更得趁现在赚个够,等他们缓过来了,咱早就升级了!”

有趣的是,还有人特别关注巴斯夫在广东湛江建厂这事儿:“湛江的兄弟姐妹有福气了!100亿欧元的大项目,这得带动多少就业啊?湛江的烧烤摊老板估计得笑了:‘多谢巴斯夫,来碗生蚝加啤酒吗?’”

评论区里也少不了段子手。有一位网友是这么的:“欧洲:我不想依赖中国。中国:你不想,但你没得选啊!”这话一出,底下全是“哈哈哈”的回复,顺便还点了个外卖,叫了个“中式自信”。

还有人提到能源转型:“中国这次确实稳,新能源搞得漂亮,传统能源也没丢。欧洲那边急得团团转,咱这边却是‘心中不慌,手中有粮’。”还有网友神“新能源是传统能源是底气。咱们两手抓,两手硬,稳稳的!”

看了这么多评论,感觉大家对这事儿的看法都挺有意思。有人骂欧洲不争气,有人夸中国稳中有进,还有人直接开玩笑调侃。归根结底,这场工业和能源的大戏,还远远没到谢幕的时候。

各位看官你怎么看的?欢迎大家评论区留言讨论。

#图文创作激励计划#



相关资讯